~跟著小樂遊台灣x宜蘭壯圍一日遊~
第五站來到位於壯圍鄉大福村的「漁人故事館」。
這裡早期是一處閒置空間,從2018年底開始,在地青年返鄉決定為家鄉貢獻心力,將此處連同後方的廢棄魚塭改造為推廣九孔、白蝦、石斑養殖的「漁人故事館」,館主是從事養殖漁業的謝姓父子。
今天的導覽者是從帛琉學成歸國的養殖達人──謝家二兒子謝政佐先生。
在故事館左側的外牆上,以鮮豔的彩繪牆方式,分為「食」、「衣」、「住」、「行」四個層面來介紹九孔鮑養殖。
「食」,每週都要餵九孔鮑吃龍鬚菜或是海帶,台灣以龍鬚菜為主,中國沿海地區的養殖則是餵海帶。
「衣」,原來不同的食物會養殖出不同顏色外殼的九孔鮑!九孔吃龍鬚菜會長成紅殼,吃海帶或人工飼料則是變成綠殼,真是太不可思議了!
大部分民眾都不太清楚「九孔」與「鮑魚」的區別,究竟從外觀上該如何分辨兩者呢?
九孔外殼比較平滑,而鮑魚的殼紋皺摺明顯、泄殖孔(殼上的一排小洞)比較隆起突出。
「住」,九孔先在浪板上成長4個月,長到約3公分,再移到平面養殖池養4至5個月,最後再到立體是養殖箱養殖6到8個月。從卵到長成可以吃的樣子,大約需要一年半的時間,相當不容易喔!
立體式養殖的箱子長這樣。
「行」,以往從養殖場到消費者手中,需要經過許多大中小盤商、市場或飯店餐廳等中間的層層關卡XD 但如果透過「漁人故事館」這樣的媒介,能夠自產自銷、產地直售,就能以最新鮮、最直接的方式,將九孔鮑交給消費者享用。
養殖達人講解完畢,帶領我們至故事館後方的魚塭。
目前這個區域的魚塭還在重新整理中,預計整修完畢後,未來這個區塊會讓前來參觀的遊客能夠體驗採九孔、做DIY活動。
參觀戶外的解說彩繪牆和魚塭之後,我們進到室內囉!
品嚐美味的九孔鮑!!
用醬油煮的,新鮮好吃有嚼勁,可惜一人只能吃到一顆XD
他們說最好吃的煮法其實是清蒸,只是有些人怕海鮮的腥味所以用醬油煮。
館內牆上貼著養達殖人謝姓父子的背景經歷、創立「漁人故事館」過程。
努力把第一級產業的九孔養殖結合觀光休閒,轉型為第三級產業,除了活化原本廢棄的場域,也能讓遊客也能參與生產的過程,同時也關注這些農漁業的議題。
除此之外,也融入教育的元素,設計「小小漁夫摸魚趣」的體驗活動,讓小朋友、親子們能夠一起認識漁業知識,讓漁村變成寓教於樂的小天地。
而宜蘭壯圍以養殖「石斑」為最大宗,所以將「宜蘭斑」定位為壯圍養殖品牌的第一步,因此設計一系列的工作坊,凝聚產業共識,同時讓遊客參與體驗。
目前漁人故事館仍在規畫籌備當中,連粉專都還沒有XD預計今年年底完成籌備工作。
屆時歡迎大家來宜蘭壯圍參觀,認識在地養殖漁業、親身體驗DIY活動,讓產業結合教育與觀光,更富有意義,也更能永續發展。
2019.06.12小樂在宜蘭
漁人故事館(目前仍在籌備中)
地址:宜蘭縣壯圍鄉壯濱路六段378號
電話:待補
營業時間:待補
檢視較大的地圖